实施“乙类乙管”后,全国重症救治等情况如何?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回应热点问题

[探索] 时间:2025-07-07 04:30:25 来源:尺瑜寸瑕网 作者:知识 点击:172次

新华社北京1月14日电题:实施“乙类乙管”后,乙类乙管全国重症救治等情况如何?实施重点人群健康如何保障?——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回应热点问题

新华社记者

做好医疗救治是实施“乙类乙管”后应对疫情的关键。通过优化流程、后全何国扩容资源、国重增加力量,症救治我国加强统筹疫情防控、情况患者救治和日常医疗服务。联防联控目前门急诊和重症人数呈现怎样的机制变化趋势?目前床位能否满足重症救治需求?重点人群健康如何保障?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14日举行新闻发布会,就相关热点问题作出回应。新闻

重症高峰过了吗?发布正连续波动下降

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司长焦雅辉介绍,全国发热门诊诊疗量在2022年12月23日达到286.7万人次,应热之后持续下降,点问到2023年1月12日回落到47.7万人次,乙类乙管较峰值时减少83.3%。实施急诊诊疗人次在2023年1月2日达峰152.6万人次,后全何国1月12日下降到109.2万人次。发热门诊和急诊中,新冠病毒阳性感染者检出比例稳步下降。这些趋势表明发热门诊高峰已过。此外,从门诊情况来看,正常诊疗正呈现逐步恢复态势。

“发热门诊达峰2周后,在院的新冠阳性重症患者数量也达到峰值,之后呈现缓慢下降趋势。”焦雅辉说,2023年1月5日,在院新冠阳性重症患者数量达到12.8万人,之后连续波动下降,到1月12日在院的阳性重症患者人数回落到10.5万人。

发布会披露,2022年12月8日至2023年1月12日,全国医疗机构累计发生在院新冠病毒感染相关死亡病例59938例,其中新冠病毒感染导致呼吸功能衰竭死亡病例5503例,基础疾病合并新冠病毒感染死亡病例54435例。死亡病例中90%以上合并有基础疾病,平均年龄80.3岁。

怎样加强重症救治?仍应强调关口前移

当前疫情防控工作的重心是“保健康、防重症”。为加强重症患者救治,有关部门指导各地建立了重症、危重症患者综合救治体系,以及国家级、省级专家日会诊巡诊制度。

“目前重症床位使用率是75.3%,重症床位能够满足救治的需要。”焦雅辉介绍,1月12日在院的新冠阳性重症患者当中,基础疾病重症合并新冠病毒感染的占比92.8%。

从数据分析来看,新冠病毒感染的重症患者以老年人为主,年龄最大的105岁,平均年龄75.5岁,60岁及以上的占89.6%。这些重症患者普遍合并有多种基础疾病,有1种基础疾病的患者占比40.7%,2种基础疾病的占比24.6%,3种及以上基础疾病占比34.8%,多数基础疾病是心脑血管疾病、内分泌系统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。

为此,焦雅辉强调,重症患者的救治还要强调关口前移,坚持新冠感染和基础疾病并重的治疗方式,多学科诊疗。

我国抗疫实践表明,“早发现、早识别、早干预、早转诊”,就能一定程度减少重症发生。

上海市卫生健康委主任闻大翔认为,尽可能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础和网底作用是实现“四早”的抓手。为此,上海为有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置了CT,让患者在家门口就能通过肺部影像检查早期发现,在药物配送上向社区倾斜,目前已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放超过6万盒抗病毒药物。

如何保护好重点人群?接种疫苗是做好防护的最优先措施

老年人、孕产妇、儿童、基础病患者等,是新冠防控的重点保护人群。

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米锋表示,要面向老年人、孕产妇、儿童、基础病患者等重点人群,做好健康监测和分级分类服务;要落实三级医院分片包干责任制,畅通重症转诊绿色通道,中西医结合救治患者,进一步提高老年人疫苗接种率;要高度关注农村地区,发挥县医院龙头作用,做好分级分类救治,提升农村地区医疗服务能力。

“根据三年多的流行病学监测,老年人,有基础疾病、免疫功能低下等人群感染新冠病毒后住院风险、重症风险、死亡风险较高。”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首席专家王华庆说,接种疫苗是做好防护的最优先措施。建议没有完成疫苗接种的重点人群尽快完成接种,包括加强针的接种。

“如果抗原或核酸检测结果呈阳性,近期内不建议接种新冠疫苗。这主要是从保护作用的必要性来考虑。”王华庆说,按照目前的规定,一般感染时间和接种时间间隔不少于6个月,后续会根据防控的需要、疫苗免疫效果研究,结合感染前接种新冠疫苗情况,不断完善免疫策略,包括接种的间隔、接种的剂次等。(完)

(责任编辑:焦点)

相关内容
精彩推荐
热门点击
友情链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