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旅产业成经济新增长点
经济日报
本报北京8月24日讯(记者张雪、文旅许跃芝)中共中央宣传部24日举行“中国这十年”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,产业成经介绍推动新时代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。济新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饶权表示,增长“十年来,文旅围绕举旗帜、产业成经聚民心、济新育新人、增长兴文化、文旅展形象使命任务,产业成经我们坚持以文塑旅、济新以旅彰文,增长推动文化事业、文旅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繁荣发展”。产业成经
饶权介绍,济新十年来,我国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,促进人民精神生活走向共同富裕。截至2021年底,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215个、文化馆3316个、文化站4.02万个、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57.54万个。所有公共图书馆、文化馆(站)、美术馆和91%的博物馆实行免费开放。“智慧图书馆体系和公共文化云建设加快推进,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不断涌现,从‘云端’到‘指尖’,公共文化服务更加便捷、更加‘对味’。”
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司长缪沐阳介绍,党的十八大以来,我国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、新引擎,在促进国民经济转型升级、提质增效、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方面,发挥了重要作用。十年来,全国规模以上文化企业数量从3.6万家增长到了6.5万家,年营业收入从5.6万亿元增长到11.9万亿元。截至2021年末,全国共有旅行社4.2万家,A级景区1.4万个,星级饭店8771家,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逐步凸显。
十年来,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成效显著,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。国家文物局政策法规司司长金瑞国介绍,我国已完成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、石窟寺等专项调查,公布两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总数达到5058处,国保、省保、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数量分别增加115%、58%、88%。我国类型丰富、主体多元、普惠均等的现代博物馆体系基本形成,全国备案博物馆6183家,年度举办展览增长144%、接待观众数量增加119%。
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赓续文化文脉、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方面。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王晨阳介绍,截至目前,我国共有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,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557项;各级代表性传承人9万余名,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062名。“截至目前,我国有42个非遗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、名册,位居世界第一,为世界文化多样性贡献了‘中国色彩’。”
(责任编辑:时尚)
- 高瓴老板那句“做时间的朋友”,只是讲给它的投资人听的,散户就不要入戏太深了
- Mysteel解读:棉纺产品出口占比下滑,国内消费仍待提振
- 东营职业学院原党委书记孙波被开除党籍和公职:非法收受巨额财物
- 俄乌冲突半年记:欧洲这六个月有多惨,七组数字告诉你!
- 佳士得撤回“霸王龙”化石标本拍卖,委托方称“需进一步研究”
- 开盘:关注美联储政策轨迹 美股周三低开
- 毛利降至五年低点,康师傅翻身不易
- 三部门联合发文规范,中国光伏产业如何共赢
- 银行借势世界杯 花样营销黏住用户
- 1亿元观影消费券能够助力票房复苏吗?
- 广东珠海:台风橙色预警响应 进出港航班暂停
- 许勤胡昌升会见浙江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一行
- 小米三季度营收705亿元,净利润21亿元,业绩环比改善
- 全面启用!攀大高速5000块“太阳能板”保供电